發佈時間:2025-04-21流覽量:2360
诚如其名,清真行业市场,本该是一块清净无染之地。然而,经济利益驱使,某些不法商贩置国家法规与做人良知于不顾,在生产、经营、销售清真食品过程中,违反国家民族宗教政策,违反清真行业规范,制售假冒清真产品,欺骗消费者和伤害穆斯林群众感情,造成极坏的社会影响和食品安全隐患。究其原因主要有:
一、某些穆斯林信仰意识淡泊,缺乏自尊和教门修养。 自称穆斯林,却疏于学习和遵行,为了赚钱不管不顾,毫无信誉和底线,难以赢得社会尊重。而当这些人经营清真食品或清真餐饮业时,不能把好“清真”关,也就不足为奇了。更有甚者,利用自己少数民族身份,替非穆斯林餐饮挂名顶帽,或把非清真食品换包成清真食品,欺骗大众。这些人既丧失了信仰本质的良知,也失去了做人起码的社会公德,但由于他们本身即是应该遵守清真饮食习惯的穆斯林族裔,所以管理难度更大。
二、某些非穆斯林商家进入清真行业市场,却不遵守清真行业相关法规。 全国有两千多万穆斯林,市场广阔,于是一些非穆斯林企业或个人为了抢占这一市场,纷纷加入生产经营清真食品的行列,打“清真”招牌,却不遵守清真行业规矩,致使大批虚假清真食品混进市场,在印有“清真”标识的外包装背后,却是不符合清真要求的食品。又因缺乏监管,穆斯林只能凭直觉判断,上当受骗的事例屡有发生。
三、清真食品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行业规范。 许多人误认为没有猪肉就是清真,因而把市场上的牛羊鸡肉都当作清真食品。有些学校、医院、企事业单位的食堂更是在进货、厨房、餐具等方面得过且过,给不法商贩以可乘之机,清真食品不清真的现象屡禁不止。加之一些穆斯林本身宗教操守滞后,对清真食品的要求不高,把关不严,只认招牌不究细情,自然也就给假冒清真食品者提供了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四、食品的复杂化、多样性和深加工在一定程度上给清真食品的把关带来困难。 过去食品比较单一,米面油肉一目了然,现在不同了,许多食品花样百出,做得极其精细和复杂。在生产流程中有些配料或添加剂不符合清真要求,而由于缺少相应的管理规章和统一的标准,很难把握。消费者通过配料表看到的配料成份又往往因为缺乏食品添加剂的专业知识而无从判定,这些都为穆斯林选择不含禁忌成份的清真食品增添了难度。
五、清真食品工业和餐饮业应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产品原料不得采用任何伊斯兰教禁止之物,如猪、狗、驴、死物、血液等被禁物种成份及酒精类。
2、符合伊斯兰教法的可食动物,如牛、羊、鸡、鸭等动物原料,必须按照伊斯兰教法程序屠宰和加工。
3、产品制作加工流程中不得有所污染或使用任何含伊斯兰教法禁止的非清真食品添加物。
4、产品的包装材料、装潢设计、宣传、加工、生产、储存、运输、出售等环节都应符合清真食品的要求。
5、从业人员,如主管、采购、厨师等,应有相当比例的穆斯林。
究实说,清真食品,是按照伊斯兰信仰要求加工的佳美食品,严格意义上讲,它并非单纯的民俗食品。清真,从被竭力标榜为民俗食品那一刻,就已经掉进穆黑设下的圈套。小聪明不是大智慧,只顾眼前的所谓策略、权宜,不过是给自己和后辈挖下的坑。一个不符合事实的善意谎言,一个把基于神圣信仰和全球标准的穆斯林食品矮化为民俗食品的应景操作,长远看会让穆斯林陷于不能自圆其说的两难境地,被攻击乃至被要求移风易俗是迟早的事。因为民俗是可以改变的,而穆斯林坚守的清真饮食,难道是可有可无的吗?近些年穆斯林被穆黑挤兑的慌不择路,但仅仅强调民俗习惯之说恐是一条死胡同。
综上所述,回族形成的决定性因素是伊斯兰,回回民族的信仰和饮食禁忌也是基于伊斯兰的原因。只讲民俗,回避信仰,或强行把回族等少数民族与伊斯兰分离是不符合历史真相和客观事实的。因此,强调宪法授予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该权利保障公民享有选择清真饮食的权利,或许是直面问题和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智慧之举。
基于此,清真食品既有对信仰的笃定,也有对社会的责任;有对民族品牌荣耀的义务,也有对商业道德标准的贡献。追求清真,即是追求品质,清真应当成为良心食品、放心食品的象征。愈是如此,清真食品的规范化管理愈为重要。因此,除鼓励商家自我约束外,直击心灵最有效的约束来自于对世人和食品的敬重,尤其对造物主法度的敬畏。从社会层面讲,扶持有良好信誉的民族企业和清真餐饮业,加大对假冒清真食品的处罚力度,净化清真行业市场,是培育良好社会风尚,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