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時間:2025-03-08流覽量:1012
伊丁:从此清真
提起清真,在中国可追溯千年。“清”指的是清洁,“真”指的是真实;清洁无染,真材实料是对清真二字最简要的解读。在我国清真相当于《古兰经》中强调的“哈俩里”(合法),是界定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特定的饮食标准。客观上讲,清真系指符合伊斯兰信仰要求的食品,在生活中逐渐具备了各族穆斯林传统饮食文化的属性。
懂得这一点,在对待清真问题上就不会闹出笑话,在对违反民族宗教政策的非清真、假清真问题上也就有了相应的判断标准。本文重点讲,清真食品的源头把关和避免假冒清真食品混入市场,进而伤害有清真饮食习惯的信仰群体问题。
清真是有严格标准的,不达标或掺杂有非清真成分的,不可称为清真。换言之,清真的从业人员必须是有清真饮食习惯并懂得清真饮食规矩者,能够自觉做到严格遵守清真行业规范,在原料、屠宰、加工、制作、储存、运输、销售等环节均能保障清真的真实性。在清真方面造假,是违反民族宗教政策的犯罪行为,是极其不道德的。
近期高层提出清真泛化问题,不排除是在规范清真行业:清真泛化不可取,清真造假同样不可取;清真是受法律保护的,还清真一个真实,杜绝冒用和滥用,这或许是治理清真泛化的初衷;目的是净化清真市场,扶持真清真,打击假清真,而非消灭清真。因为我国宪法明确规定,有清真饮食需求的少数民族公民的饮食习惯是受保护的,无论个人、单位、集体或学校都应予以尊重。
清真即是一种社会责任,也是穆斯林全民所有的集体荣誉,维护清真的真实和信誉利国利民。最怕清真从业者内部出现问题,即拥有少数民族身份,本应遵守清真饮食习惯的人,不惧天谴故意违反清真规矩。他们拥有挂清真招牌的资格,却不遵守有关清真的规章制度,内鬼的制假售假是最难防范和监管的。
针对这一现象,一位朋友不无忧虑地说:从国外,从外地,从不知什么地方进来的原料,有些清真,有些不清真,有些不知道是否清真,但是经过这些作坊或厂子一加工,一倒手,一换箱,全部都成了清真。动辄几吨几十吨的量,浩浩荡荡销往全国各地,着实让人可怕。哎!这些人心硬了,为了钱什么坏教门、昧良心的事都敢做,他们就不怕后世没法向主交待吗?另一位朋友回答:他们不怕,或许他们压根就不信。再者后世由真主掌管,真主明察秋毫赏善罚恶,这不是我们操心的事。关键当地教门人士对此做了什么?是制止?是无视?还是纵容?这些才是我们需要向主交待的!
纵观这些年来,某些回民违反清真规定的现象并不少见,重点发生在屠宰行业,从最初的贩卖牛羊血液、不用阿訇(无泰斯迷)屠宰、买卖病死牛羊、灌水打胶憋血、铁锤砸晕甚至砸死后再宰,到肉类加工、食品加工、餐饮行业中搀糠使水、清真弄虚作假,导致部分回民信誉低下,清真金字招牌受损。这些都是现实的考验,在“义”和“利”的角逐跟前,人很容易迷失自我,丧失起码的信仰和道德底线。
感慨归感慨,现实归现实。在巨大现世利益的驱动和诱惑下,能否坚守清真底线,是一个人的人格品质和信仰体现。其实把清真局限于饮食已然非常狭隘了,历史上,清真是伊斯兰教的代名词,先辈喜欢用清真教来称述伊斯兰教,把麦斯吉德称为清真寺,把信仰宣誓称为清真言,把阿訇称为清真长老等。先辈给清真赋予了丰富的内涵,饮食只是其中一部分。然而,正是这一部分,清真便成为很多人的试金石。
清真代表着食品,更代表着信仰与良知。长期以来,我们一再强调饮食清真,严把入口关、进货关,却忽略了做人清真、信仰清真,严把出货关方能彰显信仰责任。不要因为一个回族身份介入了原本不清真的食物链条,而从此清真!
2024年10月18日 伊丁苑北京发表